稳楼市,央行、银保监会再次发声!信息量大
时隔一周,稳楼市监管部门再次发声稳地产!央行银保
2022年11月21日,再次人民银行、发声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信息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措施落实工作。稳楼市
会议强调,央行银保要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再次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信息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稳楼市稳定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央行银保建筑企业贷款投放,再次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发声支持开发贷款、信息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展期。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完善保交楼专项借款新增配套融资的法律保障、监管政策支持等,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同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论坛年会上讲话称,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调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降低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针对前期一些房企风险暴露导致逾期交房,我们出台了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已售住房的建设交付,并研究设立了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最近我们扩大了支持民企发债的“第二支箭”,为民企发债提供风险分担,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在支持范围以内。
11月以来,稳楼市政策频出。
1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 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再加力》,推出针对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计划,预计规模可达2500亿元,后续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从房地产融资、保交楼、风险处置、消费者权益、金融管理政策和住房租赁等六大方面出台十六条具体措施。
11月14日,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
政策密集出台背后,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走出底部区间的现实。考虑到政策生效一般有一定的滞后性,稳楼市组合拳的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3945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住宅投资86520亿元,下降8.3%。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17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5%。商品房销售额108832亿元,下降26.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2%。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数据显示,近期房地产市场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不仅楼市“金九银十”成色不足,而且进入11月以来,楼市筑底走势仍在延续,头部房企信用风险也在持续暴露。
就宏观经济而言,除疫情带来的短期波动外,房地产低迷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一条主线。接下来为引导房地产市场尽快实现软着陆,除强化“保交楼”等供给端支持外,持续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推动楼市企稳回暖是关键所在,而且具有较强的紧迫性。这也是四季度及明年初稳增长、防控风险的一个主要发力点。在他看来,尽管11月份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均维持不变,但与房贷利率挂钩的5年期LPR年内仍有下调空间。
稳楼市重在稳预期
楼市回暖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记者采访的多名业内专家表示,稳楼市要从供需两侧发力,供给端要畅通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的融资渠道,资金链不断裂才能“保交楼”,需求端则要提振居民对楼市、对未来的收入的积极预期,这两点是提高居民入市意愿的关键。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记者表示,房地产“金融16条”和央行“第二支箭”旨在推动房地产融资环境正常化,重点要加大对民营房企的融资支持,这对恢复和稳定房地产全链条各项融资、保障开发和竣工所需资金到位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阶段性下调房贷利率下限、调整部分热点城市的限购限贷政策、降低首付比例等相关举措都有利于刺激居民的购房需求,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对未来收入和工作前景的积极预期迫切需要恢复,这是房地产需求端回暖的关键一环。
一位资深地产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当下楼市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问题,更多是居民对经济收入的预期问题。
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当期收入的感受以及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均有所下滑,居民收入感受指数降至2020年二季度水平,未来收入信心指数降至2020年一季度水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消费和投资的倾向下降。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记者指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购房者、房企市场预期均偏弱,供需两端表现均不及预期。一方面,我国中长期住房需求释放动力减弱,房地产行业正在告别高速增长的时代。另一方面,短期多个因素亦制约着行业恢复,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居民收入预期降低,购房意愿下降;二是多地疫情反复,在客观上对楼市交易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在市场下行阶段,部分城市出现房价下跌预期,加重购房者观望情绪;四是购房者对期房烂尾的担忧并未完全消失;五是部分城市政策存在放松预期,购房者观望情绪较重。
陈文静认为,尽管当前楼市氛围仍显沉重,但政策传导到需求端的积极效用会逐步显现。11月以来多个监管部门接连释放重磅利好,为房企、购房者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修复供需两端市场信心将起到积极作用。短期来看,市场回暖的关键仍在于需求端置业信心和预期的恢复,而需求端预期好转仍依赖于宏观经济的修复、防疫形势的变化等方面。
她预计,随着楼市利好政策的持续落地,供需两端政策优化叠加防疫政策改善,或将带动市场信心进一步恢复,但传导到需求端仍需时间,短期市场依然有压力,未来宏观经济、疫情防控等逐渐好转后,市场有望逐渐企稳。
事实上,楼市的积极信号也正在逐步显现。上周美的置业、获得交易商协会融资支持,分别申请的150亿元储架式融资已获受理,成为继龙湖集团之后,第二、三家获得交易商协会融资支持的民营房企。此外,上周5家公司发布境内债,包括华润置地、及其他地方城投公司。
外资加码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楼市低迷的今年,包括黑石集团在内,贝莱德、大和房屋、易商红木、凯德、博枫等知名国际开发商、资管公司,加速在中国拿地、布局项目,投资路径涉及写字楼、商业CBD中心、长租公寓、物流园区、旧城改造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外资还开始在土地市场拿地,在债券市场收购出险房企境外债以及低吸高抛房企股票以套利。考虑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低迷,外资频频出手被一些人认为是“抄底”行为,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走出底部的信号。
针对外资对我国地产行业的积极布局,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向记者解读称, 外资机构具有较强跨周期经营能力。具有潜在的盈利价值是外资进场投资的根本标准,主要整体市场稳定、行业具有发展潜力、当前资产价格有优势等都是评判标准。此外,外资具有全球化视野,经历过多个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变化,善于跨周期经营,规避周期性风险,在市场低迷期积极进入。
另一方面,我国房地产相关资产价格水平较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行业资产整体流动性较差,资产价格相对较低。一是土地价格,重点城市土地招拍挂成交,许多地块溢价率很低,甚至底价成交,近期300个城市住宅土地成交溢价率不足2%,处于近年的低位。二是上市房企股票价格较低,上市房企股价平均市盈率在5左右,市净率低于1,均处于较低水平。三是持有性商业物业价格较低,短期宏观经济乏力,疫情及消费影响,导致商业物业价格较低。
他强调,长远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具有持续发展的确定性,当前只是处于必要的调整阶段。我国经济还能维持中高速增长,城市化率还有提升空间,驱动房地产还能持续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具有韧性,对商业地产的需求不会间断,特别是物流、租赁等房地产细分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当前受到境内外资本的青睐。
11月18日,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发布《外资大举在中国市场拿地、收购 静待长线价值兑现》的专题报告。《报告》称,本轮外资大举布局中国房地产,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外资及港资更倾向于布局核心一二线城市,对三四线城市鲜少关注;二是外资港资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看重传统住宅,而是对产业园、物流园、仓储等更为青睐;三是资管类公司以及一些不良资产投资公司更倾向于购买中国出险房企的债券、股票等,试图低买高卖进行长线投资。
《报告》认为,对于外资港资企业来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探底时期大举布局,一定程度有助于提振市场对中国楼市的信心。11月份以来,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支持上升到空前高度,从启动“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到重磅出台“金融16条”救市,对于提振行业信心效果显著,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迎来转折时刻。预计在地产行业进入复苏周期后,这部分“抄底”的外资港资企业将会获得收益回报。
(责任编辑:娱乐)
-
来源:中国青年报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任长胜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11月21日,2022年中国航天大会暨2022文昌国际航空航天论坛开幕。开幕式上,受中国航天大会学术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院 ...[详细]
-
十年来我国消费品工业营业收入、行业利润分别增加35%和64.5%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记者张辛欣)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14日表示,十年来,我国消费品工业营业收入、行业利润分别增加35%和64.5%,规上企业数量增加23.7%,轻工、纺织出口额占全球 ...[详细]
-
易方达中证石化产业ETF等多只基金发布清盘预警,今年以来超200只产品清盘 基金业优胜劣汰步伐加速
近日,易方达中证石化产业ETF等多只基金发布清盘预警。据不完全统计,9月已有超20只基金发布相关公告。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场清盘基金数量超过200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业内人士表示,产 ...[详细]
-
经济日报 王宝会区域金融协同是一盘大棋,落子处要步步紧扣关节点。中国银保监会近日举行了“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川渝两地监管部门介绍以金融协同发展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举措和行 ...[详细]
-
12年累计亏损90亿,幸福人寿两股东拟“清仓”16.37%股份离场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继2020年“易主”后,幸福人寿再遭两大股东拟“清仓式”离场。而这两大股东转让所持幸福人寿股数均存在股权质押或冻结问题。 ...[详细]
-
台风“梅花”来袭,在上海点外卖会受影响吗?9月14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外卖平台饿了么和美团获悉,目前上海的外卖业务暂未受影响,将根据天气预警,相应缩小外卖配送范围,如遇恶劣天气,会增加骑手配送时间,同时 ...[详细]
-
来源:北京商报秋高气爽的中秋佳节,让消费再次升温。9月12日,北京市商务局发布中秋消费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33.4亿元,同比 ...[详细]
-
张忆东最新分享:低利率将是一个常态,未来能源价格波动中枢会抬升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六里投资报9月13日,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在华安基金主办的数字经济主题投资高端峰会上,以“危中有机,新时代的新经济大浪淘沙”为题,分享 ...[详细]
-
“小雪”节气来临,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加大气源供应。11月22日,界面新闻从中石油获悉,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落实采暖季天然气资源量超千亿立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中石油是国内天然气最大生产商和供 ...[详细]
-
人民银行党委:推动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深化重点领域金融改革
◎记者 张琼斯中共中国人民银行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八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通报称,人民银行党委将聚焦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