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改两年车险市场成绩单:“老三家”上半年保费增速均超6.5%
原标题 综改两年车险市场成绩单:“老三家”上半年保费增速均超6.5%
单从保费收入增速一项数据看,老三家人保财险、综改增速平安产险及太保产险2022年上半年保费增速均维持在6.5%以上,两年分别为6.7%、车险成绩7.3%及7.9%,市场较2021年上半年的单上-7.8%、-6.9%、半年保费-6.9%及202...截至目前,均超财险业“老三家”(人保财险、老三家平安产险及太保产险)均已完成2022年上半年业绩披露。综改增速
半年报显示,两年以“老三家”为首的车险成绩财险公司车险保费收入持续升温、盈利能力持续加强;同时,市场车险业务收入进一步向头部保险公司集中。单上
此外,半年保费头部保险公司也将资源向新能源车险业务倾斜,欲在新赛道获得一席之地。
上半年“老三家”车险保费增速均超6.5%
车险业务始终是财险公司的“王牌”。从上半年数据看,各公司车险业务已逐渐摆脱综改后的业绩低谷。
以财险“老三家”为例。半年报数据显示,“老三家”中,人保财险汽车险续保率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汽车承保数量同比增长4.7%,机动车辆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88.08亿元,同比增长6.7%。
其中,其机动车辆险赔付率69.7%,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机动车辆险费用率25.7%,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95.4%,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承保利润56.86亿元,同比增长44.9%。
平安产险承保车辆数同比增长3.7%,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55.02亿元,同比增长7.3%;综合成本率94.4%,同比下降3.0个百分点。
太保产险实现车险保险业务收入481.69亿元,同比增长7.9%;综合成本率 96.6%,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赔付率 70.3%,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综合费用率26.3%。
单从保费收入增速一项数据看,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及太保产险2022年上半年保费增速均维持在6.5%以上,分别为6.7%、7.3%及7.9%,较2021年上半年的-7.8%、-6.9%、-6.9%及2021年全年的-3.9%、-3.7%、-4%回温明显。
综合成本率上,“老三家” 通过优化定价模型、加强风险筛选及精细化费用投放等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减少成本,三家数据均有下降,其中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95.4%,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94.4%,同比下降3.0个百分点;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6.6%,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平安产险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在行业内首创车险理赔视频查勘,平均耗时仅需5分钟;同时通过车险“一键理赔”功能,分场景、智能化地为客户提供最优理赔服务模式。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平安产险车险一小时内赔付案件量占比达92.9%。
人保财险则表示,公司持续优化业务质量和结构,提升风险定价精准度,强化价费联动和过程管控,提高理赔智能化水平,加大追偿力度,有效对冲了配件工时、人伤赔偿标准上升等不利因素,提高渠道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分析师罗钻辉指出,若依照银保监会月度数据中机动车辆险保费/保单件数、机动车辆险保额/保单件数作为件均保费、件均保额的近似度量分析,可知近期件均保费呈现稳中略升态势,车险行业已步入综改后的相对稳定期。
“一是件均保额稳步提升:从月度口径来看,2022年6月单月车险件均保额为114.22万元/件,较2020年6月及2019年6月水平分别增长109%及126%。二是件均保费先降后增:自2020年9月车险综改落地以来,件均保费呈震荡下行态势,2022年后稳中略升。三是保险金额/保费收入稳步提升,让利客户成效持续显现。月度口径来看,单位保费收入对应保险金额持续提升,2022年6月达763.12元,较2021年6月及2019年6月分别增长27%及162%。”罗钻辉表示。
头部险企发力新能源车险
数据显示,车险综改后,业内“马太效应”持续加强。
据“老三家”半年报信息披露,平安产险车险业务市场占有率为24%,较去年同期的23.8%再上升0.2个百分点。剩余人保财险、太保产险虽未披露车险相关数据,但人保财险整体业务市场占有率为34.4%,较去年同期的32.8%上升1.6个百分点。
而从行业净利分布看,2021年,财险业内82家机构共实现净利润527.79亿元,其中“老三家”共实现净利润460.69亿元,分走了行业近九成的利润;2022年一季度,“老三家”收入持续稳居业内前三,共实现净利润136.29亿元,其中人保财险净利收入行业第一,高达86.54亿元,占盈利财险公司比重50.72%;平安产险及太保产险紧随其后,分别实现净利33.89亿元及15.86亿元。
金融研究组组长兼非银首席刘欣琦在研报中指出,车险综改下,财险业龙头保险公司马太效应依旧明显,行业收入进一步向头部保险公司集中。
罗钻辉同时指出,车险综合改革推动行业发展步入新纪元后,在车险业务降保费、增保额、提质量的发展趋势下,“老三家”之外机构在保费收入上或面临更大影响。
副总裁于泽表示,上半年公司车险的盈利状况较好,车险综改以来,公司对外建立了品牌、渠道、服务定价的优势,未来竞争优势仍将持续。下一步的销售费用的真实性、有效性,包括渠道销售成本的管控,以及我们固定费用的降本增效还都有很大的管理空间,同时,在理赔方面我们有很多赔付率下降的空间。”
除传统车险外,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及专属车险的落地,头部保险公司也将资源向新能源车险业务倾斜,欲在新赛道获得一席之地。
2021年1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险种包括车损险、三者险、人员责任险3个主险和13个附加险。对比传统车险,此次发布的《条款》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系统构造、使用场景、风险因素进行产品升级,保障范围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常见的自燃、电池故障、充电故障等问题。
太保产险总经理曾义表示,随着新能源车下乡、车辆购置税等优惠政策落地,预计未来车险市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面对未来的车险市场,太保产险将聚焦“关注、抓住、专注”三个关键词。
“一是对新能源车的发展高度关注,研究其特点和规律;二是对传统燃油车的发展要坚决抓住,进一步提高续保率;三是不遗余力地专注实现业务发展速度最优、综合成本结果最佳、客户经营水平最好的目标。”曾义表示。
除太保产险外,人保财险及平安产险在半年报中同样披露了未来在新能源车险领域的布局。
其中,人保财险表示,战略布局上,公司将服务智慧交通,契合新能源、智能网联等交通发展新趋势,加快推动车险产品创新,持续完善车险保障,投资布局了新能源汽车、绿色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在产品设计上,人保财险已战略性发展新能源车险,挖掘个人客户业务增长新空间,推动法人客户业务提速增效,持续优化业务结构,稳固市场领先地位。
平安产险则表示,公司已在新能源领域,汽车之家提供多种产品,满足不同新能源车企的需求。
数据显示,在车交易领域, 得益于收购天天拍车,2022年第二季度,平安产险合作平台汽车之家通过信息撮合和拍卖服务促成的二手车交易量占全国二手乘用车交易量约23%。2022年上半年,由数据产品、新能源、二手车等创新业务模式带来的在线营销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29.5%。
(责任编辑:休闲)
-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金融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元素
转自:上海证券报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汤立斌)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2022年清华大学全球证券论坛”上表示,实现金融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元素。 ...[详细]
-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赵语涵作为不少人熟悉的知名男装品牌,6月22日,思莱特将退出中国线下零售的消息登上热搜。近日有媒体爆出一份《思莱德终止零售业务告知函》。告知函中提到,2022年4月,绫致股东 ...[详细]
-
来源:野马财经涉事车型已交付2563辆。作者 | 刘钦文蔚来又出事故。6月22日两名员工坐在蔚来测试车内,车辆不知何种原因突然从3楼冲出,车身左侧着地,两名试车员由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救出并移交给120 ...[详细]
-
当地时间6月2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投票通过了一项提议,即在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的7730亿美元国防预算的基础上增加370亿美元。此次投票为美国国防部2023财年至少8100亿美元的预算铺平了道路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报记者 任明杰6月22日,受“大客户Meta的元宇宙硬件/头显将放缓”消息,VR龙头股价闪崩跌停。元宇宙在经历2021年概念炒作后,202 ...[详细]
-
李捷晖:不管是工业互联网的生产者、应用者还是运维者,最后还是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暨第四届工业互联网发展论坛汇聚政、产、学、研、用各层面业界知名人士,通过主题演讲、重磅发布、高端对话等多元化形式展开,分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对传统产业的赋能迭代经验 ...[详细]
-
海外网6月23日电暑期临近,随着空中交通复苏,欧洲多家航空公司和机场的工作人员罢工呼声越来越高,他们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据法新社报道,自2022年2月以来,随着与新冠疫情有关的限制措施逐步解除,欧洲空中 ...[详细]
-
二次递表后,达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美乐中国”)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11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达美乐通过港交所聆讯,根据该公司披露的数据,虽然报告期内收益逐渐扩大,其盈利情况却并不乐观。从 ...[详细]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出席参议院半年度听证时重申“坚定致力于”降低通胀,预计持续加息是适当的,加息速度取决于经济数据和不断变化的前景,只有看到通胀放缓的有力证据才能改变加息路径。他还罕见承认美国经济有衰退可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