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下的小麦收储季:粮农惜售增多,经纪人抱怨生意难做
原标题:涨价下的下的小麦小麦收储季:粮农惜售增多,经纪人抱怨生意难做
芒种之后,收储售增生意国内小麦收割加快,季粮纪人适逢国际粮价波动加剧,农惜难今年的多经小麦收储又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农业农村部发布信息显示,截至6月8日,抱怨全国已收获小麦1.8亿亩,下的小麦收获进度59.4%,收储售增生意比去年快约5.1个百分点。季粮纪人
与此同时,农惜难中储粮已为最低收购价收购准备仓容4000多万吨,多经并陆续开秤收购。抱怨据央视报道,下的小麦中储粮集团公司购销计划部副部长白海峰称,收储售增生意目前小麦收购均价在每吨3000到3100元,季粮纪人高于最低收购价每吨700到800元,有力促进了广大农民朋友在丰产之年实现增收。下一步随着新粮集中上市,中储粮集团轮换收购工作将全面展开。
不过,由于种植成本上涨,加之对新麦价格继续看涨,粮农惜售情况也有所增加,一些粮食经纪人反映,今年小麦生意难做。
事实上,近年来,粮食经纪人年年都在喊“粮食生意难做”。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表面来看,粮价持续上涨,处于牛市,但对于很多经纪人来说,虽然原粮上涨,但终端产品价格并无相应幅度上涨,中间利润就会下降。此外,终端需求受新冠疫情、市场炒作等因素影响,导致短时间膨胀,但总的来看,面粉、大米等口粮需求比较稳定,如果需求前期提前释放,后期就会回落,这样的波动不利于经营方。
她认为,对于粮食贸易商而言,价格大涨大跌,并非好的“市道”。大涨之后,入市面临着高位接盘风险,随时有可能砸在手上;不入市,又怕价格继续上涨,后期更无入市的可能性。
今年新麦收购形成两大共识
从今年初开始,小麦价格在去年基础上持续冲高,再加上俄乌问题火上浇油,国内小麦价格不断刷出新高。最近半个多月,小麦价格较今年高点出现回落,但整体仍处于历史高价区。
据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的调研,在小麦已大量上市的地区,北部麦区基层粮点收购价格,毛粮大多在每斤1.50-1.55元;小麦主产区当前轮换企业净粮收购的挂牌价格大多在每斤1.52-1.55元,北部麦区制粉企业净粮收购的挂牌价格大多在每斤1.56-1.60元。由于品级、区域不同,粮价也会有所差异。
农业农村部市场分析预警团队小麦首席分析师孟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的新麦以市场化收购为主,价格高开后回落。
因当前小麦市场价格高位运行,比每斤1.15元的最低收购价普遍高出0.3-0.4元,预计主产区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预案的可能性不大。孟丽称,这将是2006年我国启动小麦托市政策以来,首次连续两年不启动托市收购,小麦收购实现由政策性收储主导向市场化收购为主转变。
虽然今年新麦收购形势错综复杂,但市场经过波动后,已逐渐形成两大共识。
郑文慧解释称,一是今年新麦产量、质量超出预期,预计今年小麦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二是价格高开之后,大概率低走,但多重因素仍然支撑麦价维持历史高位运行。
由于去年国内五省受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占冬小麦总面积三分之一,苗情极为复杂。去年底以来,市场对今年新麦的生长情况相当不乐观。然而,随着中央多次重磅发声,全力以赴打好夏粮丰收战,市场预期开始悄然变化。
孟丽称,从当前小麦生产情况看,在系列超常规超强度举措下,加上气象条件有利,主产区小麦有望丰收,品质普遍好于常年。
至于粮价高开低走,郑文慧称,和往年一样,新粮上市之前,粮价波动加剧,前几天还在“大幅提价”,下一秒就可能变成“暴跌”。尽管近些天又有一定涨势,但总体很难高过前期水平。随着各产区从南到北新麦陆续大规模上市,市场对今年小麦产量、质量的预期发生转变,国际因素也逐渐被市场充分消化,而各级粮食储备单位也相继进场,经过前期的试探,供需将逐渐形成均衡。
粮农惜售“实属正常”
尽管粮食价格在上涨,但一些粮食经纪人反映,今年的小麦生意难做。
张智先解释称,一是今年小麦起步价格比较高,加上一些主产区小麦单产和品质都不错,市场担心向上运行空间会压缩;二是当前相关上下游收购主体之间的收购价格存在一定的倒挂现象,形不成顺价。
据市场反映,今年粮点收购量不如往年同期。尤其是,中储粮入市收储后,农民不着急售粮,惜售情况增加。
这背后是,小麦价格的持续上涨。2021年小麦上市初期收购价格在每吨2400-2500元,进入到第四季度小麦均价上涨至每吨2900-3000元;2022年3-4月小麦均价一度飙升至每吨3300元。从国际市场来看,国际粮食危机持续发酵。今年5月,FAO发布《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不安全的危机感。
布瑞克咨询研究员江燕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内外因素都强化了市场对粮食看涨氛围,并已经形成“早卖粮收益少”的反馈,导致今年新粮上市后农民惜售心态强烈,也使得“小麦价格越收越高”。
张智先也提到,在新旧小麦交替时期,价格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往年也存在这种情况。近期基层粮点收购价格有明显上涨,这应该跟农户惜售情绪严重有一定关系。毕竟今年陈麦价格涨幅较大,农户并没有从陈麦价格的大幅上涨中获得额外收益,所以看好新麦价格,再加上今年种植成本上涨较多,农户惜售实属正常。
今年的小麦生产成本,确实出现了大幅增加。比如,据江苏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团队重点监测农户数据,今年小麦生产总成本平均1157元,同比涨16.8%。
今后小麦市场供需趋势
对于今年的小麦供需形势及市场运行,孟丽认为,一是小麦价格波动加大,购销时间将拉长;二是今年的小麦饲料消费,将大幅下降。
具体来说,尽管本年度我国小麦供需平衡有余,小麦价格缺乏上涨基础,但受国际小麦价格上涨的影响,进口小麦价格较高,对国内小麦市场有一定的传导压力。5月份,从美国进口的小麦价格达到每吨4813元,比国产优质小麦销区价格高1334元,价差同比高32.5倍。再加上今年小麦收购几乎完全市场化,多方博弈将导致新麦收购价格波动加大,购销时间将拉长。
2020年四季度以来,玉米小麦价格倒挂导致大量小麦流入饲料消费。2021年10月以来,随着小麦价格持续上涨,小麦和玉米比价回到正常区间,今年5月华北地区小麦平均价格比玉米每吨高406元。由于新麦价格没有优势,当前饲料企业收购新麦量不大。预计今年我国小麦饲料消费将回落至常年水平。小麦供需形势将重回常态,呈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特点。
此外,由于地区间小麦价差缩小,将使得小麦跨区流动减弱。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如果发生新的变化,仍有造成局部地区物流受阻、提高小麦流通成本的可能,省际间跨区域新麦收购的难度加大,甚至出现区域间小麦供需结构性矛盾。
江燕也提到,今年新麦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导致饲料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的力度明显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面粉加工企业的采购压力。预计后期随国内主产区新麦大量流通,产销区各级储备小麦阶段性轮入,以及由此引发的迭代影响,将提振新麦市场购销的数量与价格,考虑到国际麦价同比大幅上涨,国产优质小麦将备受市场主体青睐。
(责任编辑:休闲)
-
参考消息网11月22日报道 据法新社11月21日报道,在欧洲面临去工业化风险的情况下,法国总统马克龙21日晚上设宴招待欧洲重要工业家,敦促他们留在欧洲大陆。报道称,受邀宾客包括欧洲工业圆桌会议的代表, ...[详细]
-
据报道,从2023年开始,俄罗斯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企业提高税收。据报道,俄罗斯将在2023至2025年提高石油和天然气企业的税收,2023年前3个月将提高对煤炭开采企业的税收。通过提高相关企业税收增加 ...[详细]
-
惋惜!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享年92岁!曾主持起草《证券法》,提出“第三次分配”
来源 e公司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 ...[详细]
-
2月27日,据河南驻马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官网,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驻马店市住建局起草了《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记者 时娜11月22日,将登陆深市创业板,它是A股“深圳军团”第400位成员。以11月21日收盘价计算,深圳A股板块总市值约8.5万亿元。“深 ...[详细]
-
国家发改委:2023年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财联社1月1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民营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和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力度,促 ...[详细]
-
2月28日消息,昨日晚间发布了2023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其中以特别决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对消费金融子公司增资方案的议案》。审议情况显示,该议案为特别决议案,已获得出席本次股东大会股东所持 ...[详细]
-
GeekBench 6扩大iPhone和S23跑分差距遭用户质疑
IT之家 2 月 28 日消息,跑分库 GeekBench 6.0 在今年 2 月推出以来,在 Reddit 社区、Twitter 社交平台以及一些数码论坛上,用户讨论的话题就是“苹果和 GeekBe ...[详细]
-
国盛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09898)“增持”评级,预计2022-24年收入为18.6/17.6/18.9亿美元,nonGAAP净利约为4.9/5.4/5.7亿美元,目标价126港元。公司2022Q ...[详细]
-
加拿大消费者信心升至去年9月底以来的最高水平,因此前加拿大央行表示有条件地停止加息,市场预计房地产价值将出现反弹。彭博Nanos加拿大信心指数是基于每周民意调查的情绪衡量指标,上周五该指数攀升至47, ...[详细]